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江油搬家搬廠便宜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江油搬家搬廠便宜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蜀漢終結者鄧艾,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?
三國的鄧艾可是蜀漢政權的終結者,戰功赫赫,然而,就在他滅亡蜀漢政權2個月后,他自己卻落得了一個家破人亡的下場。那么,歷史上戰功卓著的鄧艾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呢?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二。
鄧艾,三國時期的河南新野人,從小飽讀詩書。在他長大后,一直擔任縣里的基層官吏。后來,鄧艾去給領導匯報工作,遇到自己的伯樂司馬懿,從此鄧艾得以大展宏圖,一飛沖天。他先是負責屯田等行政政務,后來擔任將領,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。可以說,鄧艾是司馬懿家的嫡系勢力,司馬家對其還是信任有加。那么,他最后怎么就落得一個家破人亡的下場呢?
這一切都要從鄧艾一生最著名的一戰說起,263年8月,魏軍由鐘會、鄧艾、諸葛緒三人兵分三路伐蜀。鐘會、諸葛緒兩路大軍受阻,鐘會更是為了奪權,將諸葛緒逮捕押回治罪,取得了諸葛緒的3萬精兵。而此時,鄧艾則是一路勢如破竹。在263年11月,鄧艾則率領曹魏精兵,偷渡陰平小道,出奇兵攻克就江油、綿竹,直取成都,劉禪直接開門投降,蜀漢滅亡,鄧艾奪得首功,而主將鐘會還被姜維堵在劍閣。后來,劉禪給姜維寫信,命他投降。
鄧艾雖然善于作戰,但不善于自保,自己非要作死,誰也攔不住呀!在鄧艾滅掉蜀漢后,在巨大的勝利面前,66歲高齡的鄧艾好嗨喲,感覺人生達到了巔峰,開始飄飄然,居功自傲。在司馬昭派監軍衛瓘告誡他不要擅自主張,要上報的情況下,他還要頂風作案,堅持要替司馬昭封賞蜀漢降臣。隨后,更是將在綿竹之戰戰死的蜀國和魏國的將士埋在一起,做成京觀,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功勞。他如此高調,完全沒有功高蓋主的危機意識。
這還沒有完,鄧艾居功自傲,嘴也比較欠,禍從口出。他曾對蜀國士大夫們說:“諸君賴遭某,故得有今日耳。若遇吳漢之徒,已殄滅矣。”又大言不慚地說:“姜維自一時雄兒也,與某相值,故窮耳。”當時,鐘會的職位要高于姜維,衛瓘是三軍的監軍,他這一下惹得鐘會和監軍衛瓘很是不滿。于是乎,他們一合計決定一起聯手誣告鄧艾要造反。
于是乎,鄧艾的居功自傲和擅作主張,讓司馬昭對其開始生疑。恰逢此時,鐘會和衛瓘聯手誣告鄧艾要造反。司馬昭一接到密報,二話不說,就下令逮捕鄧艾父子,用檻車將其送到京都來,鄧艾束手就擒,仰天長嘆:“我是忠臣啊,居然到這種地步,白起的境遇,于今又重現了。”
隨后,早有不臣之心的鐘會在姜維的慫恿下密謀造反,最后鐘會這個蠢蛋,當斷不斷,貽誤戰機,被手下扣押的將軍反殺,姜維也被魏軍殺死,并且被憤怒的魏軍剖開了尸體,發現姜維的膽如斗大。再后來,監軍衛瓘因其參與誣諂鄧艾,擔心事情敗落,就派護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于綿竹西。同時,鄧艾在洛陽剩余的兒子也遭到了誅殺,他的妻子和孫子被發配到了西域。
真是萬萬沒想到蜀漢終結者鄧艾,死得如此窩囊,還落得一個家破人亡,真是悲慘呀!后來,由于議郎段灼上書,替鄧艾不平,在273年,司馬炎下詔書為其平反,厚待其孫子。但然并卵用,人都死了。總之,鄧艾之死,一是他自己作死,二是免不了是司馬昭“兔死狗烹”,一箭雙雕的毒計。各位,你們認為呢?
鄧艾的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,
第一,功高震主
鄧艾奇襲成都,后主劉禪投降。在沒有司馬昭命令的情況下,他擅自分封官員引起了司馬昭的不滿。當時曹魏這邊皇帝還是姓曹,但實際控制人已經是司馬昭。鄧艾在這個時候擅自行權必將非常的敏感,加上鄧艾手中有兵權,司馬昭不得不防。司馬昭已經警告過鄧艾了,凡大小事必須上報等待命令,鄧艾覺得將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仍擅自專權,為自己的被殺埋下了禍根。
第二,內斗
鄧艾和鐘會同在抗蜀前線,兩人本就是死對頭。鄧艾立此大功鐘會一定是想要把他拉下馬的,果然鐘會向司馬昭進言鄧艾要謀反。司馬昭便命鐘會接管鄧艾兵權,并將鄧艾押回來問罪。其實真有謀反之心的反而是鐘會,鐘會在姜維的勸說下決定謀反,不料事情敗露二人皆死,鄧艾也在回去途中被殺。
鄧艾的死對司馬昭來說是一個完美的結果,自古功臣和君主的矛盾就不可避免。鄧艾雖有智謀但不懂政治斗爭,居功自傲不懂得人心,最終可惜了一代名將。
最喜歡的一個古代作者是誰?可以寫出他的一句話嗎?
我最喜歡的一個古代作者是司馬遷。
他說過的一句話是“欲以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。”
司馬遷有篇重要的散文《報任安書》,書中袒露了自己撰述《太史公書》(《史記》)的目的。
“究天人之際”,即探究天與人的關系。
傳統觀念里,天道是善待好人的,但通過研修歷史,司馬遷對天道產生了懷疑。
《伯夷列傳》:“太史公曰:
或曰:“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”若伯夷、叔齊,可謂善人者非邪?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!且七十子之徒,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。然回也屢空,糟糠不厭,而卒蚤夭。天之報施善人,其何如哉?盜跖日殺不辜,肝人之肉,暴戾恣睢,聚黨數千人,橫行天下,竟以壽終,是遵何德哉?......余甚惑焉,倘所謂天道,是邪非邪?
他提出,有人不是說:“天道沒有偏私,經常幫助好人”嗎?但像伯夷、叔齊這樣的好人,積累仁德,保持品行高潔,卻最終餓死?孔子最賢的學生顏淵總是窮困纏身,連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飽,最終早亡。這就是天道對好人的回報嗎?盜跖十惡不赦,最后長壽而終,這又是什么天道呢?我深感困惑不解。倘若有天道,是這樣的?還是不是這樣的?
司馬遷對天道的懷疑、激憤,與他自己的遭遇有關。由于他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,竟受腐刑!如有天道,自己犯了什么天道?
“通古今之變”,即探索、認識歷史古今發展變化的變化規律。
司馬遷的《史記》中蘊含著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獨特看法。班固肯定他的“實錄”精神,但也說他“不與圣人同是非”;毛澤東主席肯定他,“真正的信史自司馬遷始”,但也說司馬遷“頌揚反抗”;魯迅則稱《史記》是,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《離騷》”。都在說明,《史記》是歷史著作,也是歷史研究著作。他的很多研究成果收錄在他獨創的“太史公曰”里。
“成一家之言”是司馬遷的個人理想。司馬家族歷代為史官,其父司馬談就有寫一部“大歷史”的宏遠,但天不假年,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司馬遷身上。司馬遷為完成父親的遺愿,忍常人之不能忍,以古代先賢激勵自己:
“昔西伯拘羑里,演《周易》;孔子厄陳、蔡,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著《離騷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國語》;孫子臏腳,而論兵法;不韋遷蜀,世傳《呂覽》;韓非囚秦,《說難》、《孤憤》;《詩》三百篇,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結,不得通其道也,故述往事,思來者。”
司馬遷身抱殘軀,發奮著書,終成鴻篇巨制,流芳百世。司馬遷的這種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輕于鴻毛”的人生價值觀也被毛澤東主席所稱道。
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、文學家。他告訴今天的我們,人要有理想追求,要有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。他嚴謹認真的治史精神,愛憎分明、頌揚反抗的人民性,都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。
我個人最喜歡古代作者是唐朝詩人李商隱,他的很多詩我都很喜歡,在此我只寫其中的秋雨寄北的詩。
秋雨寄北
君問歸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漲秋池,
何當共剪西窗燭,卻話巴山夜雨時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江油搬家搬廠便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江油搬家搬廠便宜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