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邯鄲館陶搬家搬廠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邯鄲館陶搬家搬廠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河北獻縣的由來?
千年古縣——獻縣
關于獻縣“四十八村”的情況,有一首民謠作了概括地說明:
陳家莊北邊挨河口,
古莊的人們賣香油。
賈莊橋有伙修橋的匠,
王莊出了個舉人頭。
八里莊新起橋一座,
大章趕廟是兩頭。
萬家寨的好外出,
賈莊打蓋簾兒集上賣。
文都村栽種果木樹,
文大夫搬家到枝頭。
李謝愛把園子種,
要吃豆角兒上堤口。
杜凌花出了同樂會,
雙村南邊是天平溝。
馮莊的鄉親賣山藥,
拋軍哨好象望天猴。
劉莊村子一掐火,
參軍鎮的葦子沒有頭。
小平王的人們編蒲囤,
祝莊有伙兒吹鼓手。
權寺出了伙兒泥瓦匠,
張支根有個李星武。
梁家莊,一個頭,
三角祖先冉伯牛。
富莊有個張大炮,
張村本是九個頭。
臨河修起廟一座,
李家疃的當會頭。
尹官的人們賣花樣,
河堤南邊兒是橫頭。
石家疃的織褥面兒,
十字大街元昌樓。
路莊常把帶子賣,
王家莊的燒餅沒有油。
鎮上出了個“燕子李”,
關尹莊起了兩座大高樓。
地處河北省東南部、隸屬滄州市的獻縣,歷史悠久,地理位置重要。歷代縣名多變,縣境大小不等,隸屬州府管轄不同。夏商皆屬冀州地。周屬幽州地。春秋屬燕國地。戰國時始有河間(今獻縣河城街南)之名,因地處禹貢九河之間和屬國不得主而得名,為燕趙二國之地。秦并天下后屬巨鹿郡。
據史料記載,獻縣歷史沿革大體如下:
漢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,置河間郡,趙衍、張相如任河間守。
漢文帝前元二年(公元前178年),置河間國,立趙幽王少子劉群疆為河間王,都樂成(今獻縣河城街南)。
漢景帝二年(公元前155年),立皇子劉德為河間王,都樂城。死后被追封為“獻王”。
東漢永平十五年(公元72年),置樂成國,封皇子劉黨為樂成王。
東漢建和二年(公元148年),更樂成為樂陵縣,追封劉開為孝穆皇。
魏黃初三年(公元222年),改樂陵為樂成縣,封樂成王曹干為河間王,治樂成。
晉永嘉元年(公元307年),詔書?為司徒,司馬融為河間王,后改封為樂成王。
北魏和平四年(公元463年),廢河間國,改立河間郡,樂成屬之。
隋開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,更樂城縣為廣城縣。
隋仁壽元年(公元601年),為避皇帝楊廣名諱,改廣城縣為樂壽縣。
隋大業十三年(公元617年),竇建德于樂壽(今獻縣縣城)稱長樂王,置百官,年號丁丑。
唐高祖武德元年,夏五鳳元年(公元618年),竇建德在樂壽立國號曰“夏”,改元五鳳。夏存國四年為唐所滅。
宋熙寧六年(公元1073年),改景城為鎮,入樂壽,縣境擴大。
金天會七年(公元1127年),縣筑土建城,樂壽縣升為壽州。
金天德三年(公元1151年),更壽州為獻州,轄樂壽、交河二縣,戶五萬六百三十二。
明洪武八年(公元1375年),由州改為縣,因漢代河間國劉德陵在此,故易名“獻縣”。
在近代史上,獻縣地名也曾有過多次變化。抗日戰爭時期,獻縣為三、四、五區劃歸了當時的臨時邊區縣建國縣。1954年建國縣撤銷,所轄村莊大部分轉劃給了滄縣、河間兩縣,獻縣的第七區、第十區,劃給了當時的臨時縣獻交縣。1949年,獻交縣撤銷,所轄村莊有一半劃歸了交河和武強。1959年,當時的武強、饒陽、獻縣三縣合并的饒武獻,后來國務院正式命名為獻縣。1962年,饒陽、武強又重新從獻縣析出,獻縣保持了現在的面貌。
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,獻縣大地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。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60余處,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:一是漢墓群,二是單橋石橋。漢墓群中的獻王陵在全國的漢墓中規模最大,而云臺山漢墓是僅次于漢武帝茂陵的第二高陵。單橋石橋則以其獨特的造型,精湛的石雕藝術,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精神以及豐富而美麗的傳說故事,形成了獨特的單橋文化。此外,還有漢代的敦陵、慎陵、毛公墓、貫公墓、樂成侯丁禮、中水侯呂馬童、李忠等墓址,隋代的金城宮遺址,明清兩代的牛鸞墓、陳瓚墓、張莊天主教堂等。在獻縣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,更是名人輩出,英才不斷,先后涌現出了堪稱漢朝百官表率的河間獻王劉德、《詩經》的傳播者毛亨、毛萇、河間國名相張衡、北齊著名數學家信都芳、北齊農學家金絲小棗培育人劉仲思、隋代經學大師劉炫、唐代開元名臣王唆、五代政治家馮道、明左都御史陳瓚、清一代文宗紀曉嵐、民族英雄馬本齋、哲學泰斗張岱年等英才俊杰,他們或是獻縣人,或在獻縣生活過、工作過、他們都在獻縣的歷史上留下了閃光的足跡。
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,如今獻縣已成為中西文化的交融地,金絲小棗的主產地,成為華北平原上正在崛起的一顆新星。
獻縣境內的古長城堤
在華北平原的中南部,有一條西起深州市,經饒陽、武強、獻縣、河間至滄縣,總長200多公里的古堤,這就是古長城堤,民間俗稱“長蟲堤”。
古長城堤在各段的名稱不盡相同,深州段叫“紫金山”;饒陽段叫“金沙嶺”或“金山嶺”;武強段叫“潰水堤”或“長城堤”;獻縣段叫“長城堤”或“長蟲堤”;河間段叫“長城堤”或“馬嶺城”。長城堤由武強縣彭劉莊、西樊屯入獻縣境,經樊屯北、西丁樓南、牛墳北、磚瓦窯南、油坊北、小樓南、小陳莊南、陳墳北、八冊屯北、小屯北、尹店西、小營西、邊馬入河間市沙河橋,獻縣境內長46公里。
據《太平寰宇記》記載,古長城堤為大禹治水時所修。《禹貢》云:上古時,黃河泛濫,人民苦不堪言。禹按照舜的命令,接替他的父親鯀去治水,采取疏通的方法“北播九河”。據《爾雅?釋水》記載,“九河”是指:徒駭、太史、馬頰、覆釜、胡蘇、簡、契、鉤盤、鬲津。其中徒駭河就是今天的滹沱河,它是九河最北邊的一條,而鬲津河在九河的最南面。大禹在徒駭河以北、鬲津河以南各筑起防洪堤一條。其南堤遺址在今天的景縣、東光縣一帶,讓“九河”水只能在長城堤之間一二百里的范圍內流動,而不再危害其他的區域。所以,今天的獻縣一帶自古就稱為“九河下梢”。
歷史上有關獻縣發生水災的記載不勝枚舉:漢建始四年(公元前29年)秋,黃河在館陶決口,淹河北四郡三十二縣,樂成(獻縣)在其中;晉太興三年(公元320年)夏,滹沱河泛濫,沖陷山谷,巨松拔浮于滹沱河水上,東至渤海,原隰之間皆如山積;隋文帝開皇元年(公元581年)秋,大水,瀛州各縣多淹沒,民皆上高樹,依大櫞;唐永征五年(公元654年)六月,大雨連隆六日,滹沱河泛濫,樂壽被淹;唐貞元八年(公元792年)七月,大水。平地水深一丈五尺,民居被淹沒,溺死者不計其數;宋神宗熙寧元年(公元1068年),黃河在樂壽埽決口,形成大洪災……
洪災過后修補長城堤是勢所必然。史書上對修補長城堤也有明確的記載。《禹貢》記載:“禹疏九河”。《太平寰宇記》:“此堤或云‘夏禹所筑九河故堤’”,九河故堤亦黃河故堤。這是修建長城堤最早的記載。《太平寰宇記》:“秦使蒙恬所筑堤的防河水于河間”。秦時的河間即“九河之間”,河水即黃河之水。蒙恬所筑九河北堤名叫“馬嶺城”,九河南堤名叫“長城嶺”。河間市有古堤長數里,叫“馬嶺城”,慶云縣有古堤長40里,叫“長城嶺”,這應當是古長城堤的原始稱謂。《漢書?溝渠志》:西漢成帝鴻嘉四年(公元前17年),黃河在渤海(今滄州)、清河(今山東臨清)、信都(今冀州)一帶泛濫,丞相史孫禁欲北破“平原金堤”以泄水。這里的“平原金堤”即指長城防洪堤。宋仁宗時,黃河北流走大名、冀州、武強、獻縣、河間。神宗熙寧元年(公元1068年),黃河在樂壽埽(今獻縣陳莊鎮大過村北,尤口村西,南河頭鄉樊屯村南)決口。
無論是“北破平原金堤以泄水”,還是“河決樂壽埽”,水災過后必然會修補長城堤。因此,在修筑滹沱河北大堤和根治海河之前,古長城堤一直是京津以南重要的防洪設施。
如今,獻縣境內的古長城堤大部分已被鏟平,遺存僅有十五級鄉小營村西到河間市境一段,至今已歷4000多年。
獻縣歷史悠久,夏商時期屬冀州,春秋時屬燕國,戰國時屬燕、趙、秦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。西漢屬河間國樂城縣,境內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城市——樂城。漢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置河間郡,漢文帝二年(公元前178年)改河間郡為河間國,自此,河間或為國或郡,前后歷時達700年,其治所一直在今獻縣河城街南,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(公元478年),郡(國)治所北徙,“河間”之名遷出縣境,獻縣一直是河間國(郡)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。隋改樂壽縣。隋開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改樂城為廣城,仁壽初(公元601年)改廣城縣樂壽縣。隋末竇建德在此建大夏國。唐宗為樂壽縣。金天會七年(公元1129年)升格改名壽州,天德三年(1151年)更名獻州。
歷史上,有哪些危險的職業?
在當今社會,職業選擇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環節,選擇一個合適的職業,很可能會影響人一生的走向,因此許多人在職業選擇時都十分謹慎。相比現在我們對職業規劃的謹慎,古代人就沒那么講究了,古代大部分民眾都沒有挑選職業的權力,因此不少人為了生計就會加入一些危險的職業,筆者在這里挑選了古代的三個合法的危險的職業為大家介紹。
1、士兵
無論是在中外的歷史上,士兵永遠是最危險的職業。在人類歷史上,戰爭帶來了大量的死亡,而士兵就是直面戰爭的那一批人。由于古代戰爭頻繁,而且王朝內部也經常會有叛軍作亂,所以古代的士兵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危險的邊緣,翻開史書,每一場載入史冊的輝煌戰役,都會有“斬首數萬”之類的記載,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,背后卻是數萬條鮮活的生命,士兵們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死在下一場戰爭。
倘若遇上了歷史上的戰爭時代,像是春秋戰國、魏晉南北朝、安史之亂等等,不少王公貴族都難以茍活,更不用說一個普通的士兵活下來的概率了,也難怪王翰會寫出“醉臥沙場君莫笑,古來征戰幾人回?”這樣的詩句。
2、采珠人
珍珠,在古代是財富的象征,也是無數女性競相追求的高檔首飾,無論是在宮廷還是民間,古人對珍珠的熱衷從未衰減過,由于人們對珍珠的向往,民間誕生了名叫采珠人的特殊職業。采珠人,在日本和韓國又叫海女,這一職業起源很早,在《尚書.禹貢》中就有了相關的記載,到了秦漢時期慢慢普及的起來。
秦漢時期,民間禁止私自采珠,采珠人需要加入朝廷組織的采珠機構,而且一旦加入就禁止退出,由于海邊缺少稻田,采珠人只能“耕海采珠,以珠易米”,而且為了方便潛水,很多采珠人都會將耳膜刺破。明朝弘治十二年(1499),組織過一次大規模采珠,淹死了六百多名采珠人。
在科技發達的現代,海洋依舊是一個神秘又危險的存在,更不用提在古代封建王朝了,采珠人的死亡率是非常高,《采珠行》中的一句詩“十萬壯丁半生死,死者常葬魚腹間。”形象的描繪了這一職業的狀況。
3、說客(使者)
說客或者說使者,一般是一個勢力派往另一個勢力,負責傳遞己方勢力的某些主張,勸說對方接受的人,那時候的使者可不像現在的外交官一樣有外交豁免權,雖然有古話說:兩軍交戰,不斬來使。但實際上在古代,殺掉敵對勢力使者的例子可以說是數不勝數,而且手段也非常殘忍,五馬分尸、烹殺等等酷刑,都經常用在他們頭上。可以說當你被派往到了敵人的營帳中,你的生命就不屬于你自己了。
像古代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就是在勸說叛軍投降時被殘忍殺害了,劉邦手下的酈食其也是在出使齊國時被烹殺了。像這些歷史名人,我們還能在史書中看到他們的故事,但大部分被殺的使者都只會被類似“殺其使”這樣短短幾個字概括過去,戰爭中派去敵方的使者,死亡率也是極高的。
當然古代還有很多職業都是非常危險的,像西伯利亞的皮草獵人、北美的淘金者、甚至還有古代的某些皇帝,他們的死亡率都是高得驚人,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職業要么成為歷史,要么已經大大改善了工作的壞境和內容,適應了當今的社會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邯鄲館陶搬家搬廠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邯鄲館陶搬家搬廠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