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海滄搬家搬廠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海滄搬家搬廠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福建為什么很多地名都喜歡用“厝”這個字?
厝字其實是個方言,在福建,你會發現好多地方都有厝這個字,除了張厝,李厝,林厝等等,還有一些地方特色的,比如平潭石頭厝,閩南紅磚古厝等。
如果你不是福建人,或許不理解這個“厝”字什么意思,怎么念?“厝”(cuo,第四聲),它的意思是指房子,即住宅的意思。
那么這個“厝”字,是怎么來的呢?
如果要追溯這個“厝”是怎么來的,那還真是要費一番功夫了。據了解,它很有可能是古漢語的留存,當然也有可能是閩越人地方話的一個借詞。
比如,在閩南,很多人說錢的話,都會用閩南語說“鐳”,這個據說是馬來文的借詞。所以,同樣的道理,“厝”字也可以來自七閩當地的土著,只是最后被南遷的閩南人給借用了。
厝字的延用,除了一些住宅的姓氏厝,還有這些厝也是美得不得了↓↓↓
閩南的紅磚古厝:
平潭的石頭厝:
(海峽網 黃小群)
福建的“厝”字相當于漢語中的“宅”、“屋”,在地名中的意義則類似于北方的“莊”、“屯”等,本質上就是某個村落的代稱,放之全國都很普遍,唯一的差別是“厝”字特殊,算是閩方言地區的特色。
根據圭海君的統計,閩南村級以上行政單位中,“厝”字在地名中出現的概率為2.42%,其中廈門最高為4.73%,漳州最低1.34%,泉州居中2.77%,也就是說在閩南,每40個地方就有1個帶有“厝”字的,這頻率確實高。
以廈門為例,與厝字意義相近的字,如“宅”比例為1.89%,“店”1.13%,“城”0.95%,“寮”0.19%,總之與房子相關的字眼中要屬“厝”出現概率最高,這與閩南地區稱房屋為“厝”的方言用法關系密切。
在閩南鄉間,每一個村社基本上都有各自專屬的姓氏和宗廟,村社也都是以宗族為紐帶結合而成,因此這些村落在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在地名命名上增加姓氏標簽,然后以地形、屋舍或文化特色等結合予以命名并流傳下來。
比如閩南大姓“蔡”,常見的地名有蔡坑、蔡嶺、上蔡、下蔡、東蔡、西蔡、蔡宅、蔡埭等,當然還有提問者所說的蔡厝,而對于不同的姓氏則同樣可以這么命名。
相類似的,也可以不以姓氏為標簽,單純用方位和地形、屋舍的組合同樣很受歡迎,如前埔、后浦、埭頭、內坑等,以及這里的案例下厝、內厝、上厝等。
至于厝的來源,因年代久遠可能沒法具體溯源,可能是古漢語的留存,也可能是閩越人地方話的借詞。
對于后者還是很有可能的,誠如閩南人以閩南語說錢,可以稱“錢”,也可以稱“鐳”,前者是漢語慣用字,而后者據說是馬來文的借詞。
同樣的道理,“厝”字也可以來自七閩當地土著,然后被南遷的閩南人借用了。
康熙年間,有個北京人叫黃叔璥,他在擔任巡臺御史時根據臺灣的風土人情寫了一篇游記叫《臺海使槎錄》,里面在介紹當地番人時,頻繁地將當地房屋稱為“厝”,這大概是我能找到與“厝”意義最相關的記載了。
臺灣土著稱房屋為厝,姑且不管是不是受閩南早期遷臺漢人的影響,如果是他們原本的叫法,那么“厝”字來自閩越人借詞則很有可能了,畢竟臺灣土著與閩越人關系也不一般,雖然他們有更多的南島基因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文/圭海四記
此地半山半水,其人不夷不惠,但得片瓦遮雨,便叫古厝增風。
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,和當地的語言有關。
我第一去廈門旅游的時候,就發現了這個問題。我當時住在廈門島上的曾厝垵。
后來,沿環島路騎行,還發現了好多名字里面帶厝的地名,比如“黃厝”等。后來了解了一下“厝”的意思,有好幾種,但是在閩南話中,就是指具體的居住地。可以是家,可以村,主要是指房子一類供居住的地方。所以,這我們就不難理解,用“厝”來做地名。
其實,不僅僅是福建,在閩南語為主要方言的我國臺灣省,同樣也有很多地方名字中帶“厝”。我去臺灣的時候,就發現了很多這樣的地方名。特別是在臺灣南部,閩南一帶移民過去的人,在臺南一帶居住的比較早。臺灣省在很多人文風俗上與福建省一脈相承。
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國的其他地方都有,比如北京河北一帶,村莊的名字都喜歡用“各莊”,比如東沙各莊、西沙各莊、白各莊等。而在湖南,很多地名都帶“坪”、“灣”一類。
厝,最初的意思肯定不是房子,是指人死由于各種原因(大多數情況是客死他鄉,身邊沒親人)不能馬上入葬,臨時借“厝”在廟宇之類的地方。如果讀過幾本唐宋以來的小說筆記,可以看到大量出現“厝”這個字時,背景多半都是我前面說的這種情況。
厝在古漢語里是房屋的意思。福建各地的方言都保留了大量中原古漢語詞匯,無論客家話、閩南話、福州話,還是莆仙話,都以“厝”稱房屋,進而延伸為村落的意思。
踐行雷鋒精神,雖然回答不甚嚴謹,但拿走不謝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海滄搬家搬廠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海滄搬家搬廠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